《咬文嚼字》教案1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咬文嚼字》教案
钱库第二高级中学 陈叶伟
一、教学设计背景
这是一篇涉及文学语言研究的文章,初读之下觉得茫然无绪,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广博,倾向理性分析,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奥,需要及时排难解疑。然而,细究之下,这篇文章的纲脉还是可以把握的。它强调的是在阅读与写作时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学是艰苦的事,一般从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文字推敲,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要批判的内容。仔细通读并反复领会文意,你会为朱光潜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治学态度所折服,并且或多或少地吸收借鉴一些心灵深有感触的东西。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借鉴吸收,借鉴吸收是一个思考过程,内化过程,应该联系自身的情况,认真思考文章对自己有启示的内容,并外化为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单元篇目中是位居要津,不可忽视的,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此文,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二、|教学目的:
1、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重点)
2、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难点)
三、教学设想:
1、 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了解语言表达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2、 通过实践练习,初步培养学生写作阅读时的严谨态度与创新思维方式
本节课教学设想是允许学生求异思维,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即可,大致把握语言表达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实践练习,初步培养学生写作阅读时的严谨态度与创新思维方式。
四、教 法:
引导→激励→归纳→拓展
五、学 法:
疏通文字→筛选信息→吸收借鉴→质疑解疑
本节课侧重落实新课标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文本对话的要求,以引导、激励、归纳、拓展的教法方略为主;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咬文嚼字》导学学案,以疏通文字与筛选信息为主,而在课堂上侧重于吸收借鉴和质疑解疑这两个环节,对重、难点目标进行重锤敲击,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受场地的限制而无法落到实处
六、教 具:Powerpoint 辅助教学
本节课要选用不少实例对课文观点做“佐证”分析,因而本节课我选用了powerpoint辅助教学用具,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达到直观教学的初步效果,并能增加课堂容量。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我对powerpoint课件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整,包括文字大小与色彩搭配的处理,课前导入及配套练习的更换等等。另外,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总体水平及思维习惯没有细致地把握,怕出现冷场,我忍痛舍弃了3分钟左右的无声电影镜头口头语言表达训练及实效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中华文字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有种神秘莫测的美,
有人说,中华文字是沙漠里的片片绿洲,能给长途跋涉的人带来慰藉;
有人说,中华文字是一道道甘冽的清泉,注人干涸者的心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文字的殿堂,品味它的甘甜与芳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