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与“大漠孤烟”——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春花秋月”与“大漠孤烟”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王新华
(东阳市画溪初中)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 崇高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
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
“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①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②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感情,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它不能产生积极快感,相反,倒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或恐惧的感觉,由于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这就是崇高感的起源,产生这种感情的东西就被称为崇高的东西。幽暗不明、体积巨大和永恒无限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痛苦可怖的崇高感。属于相互交往的一类感情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是积极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的起源,凡能产生这种积极快感的东西,就是美的。而那些体积比较小的、平滑光亮的、没有棱角的、娇弱的事物就是美的,它使人产生近似于爱的交往的愉快。
康德继承了美与崇高相分的传统,认为美带给人们一种单纯的快感,是想象力和知识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它直接引起一种有益于生命的感觉,所以和吸引力及游戏契合;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间接快感,其间存在一种生命遇阻到生命力洋溢爆发的过程。崇高感在想象力的运作上与游戏截然不同,它是严肃认真的,是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康德认为美在对象,崇高则不在自然的任何事物中,而仅仅在人类的心灵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软弱无力,但心灵却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与之较量,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