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1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沈浙瑛
教学目的: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知道,《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作品,它通过一个个动人传神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诸如寓言童话这样缤纷世界里长大的。但不同的人,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对生活感悟力的不同,因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钱钟书写的《读<伊索寓言>》,探讨他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新的见解。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代表作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和长篇小说《围城》。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三、初步感知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1、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2、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四、深入探讨: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在禽兽中间,是非分明,善恶的果报,是公平清楚的,一切都很简单。可是社会的人和事,却远非那么简单,现实社会的情形复杂得多,因此,人对社会必须要有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