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集体备课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 题 古诗词鉴赏 研讨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学习古代诗词的优秀传统。
2、理解语言,体察语境,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在诗词中的含义、表达效果及表达情感。
教具准备 幻灯机投影
教 学 程 序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它博大精深、富有表现力,值得人们鉴赏,一直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古诗词,一起探讨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明确古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出示投影显示其内容):
(一)理解诗词中关键词句子深层含义。
(二)品味诗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把握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四)分析诗词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
三、明确课堂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在诗词中的含义、表达效果及表达情感
四、鉴赏范例:(出示投影)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全国高考)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 学生讨论
2. 学生回答
3. 教师点拨引导:
要正确理解词语在诗词中的含义,首先我们必须通过多次的吟诵来整体感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哪方面的情感,(由学生自找该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故园情)由此可知该诗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其次,推敲所析之词——“折柳”与“故园情”在情感上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由学生回答),为什么“折柳”之曲与“故园之情”含有情感上的关联呢?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或相关的文化常识,我们就不难想到古代曾有“折柳相送”的风俗,它寓含“惜别怀远”之意,由此思路,同学们可得到如下几个答案要点:①诗的情感主旨——思乡之情。②“折柳”寓意——惜别怀远。③所谓“关键”即“折柳”一词与思乡之情的因果关系;综合以上要点,学生自然会完成问题答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题、投影显示)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题: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思路点拨:从问题出题者对“诗眼”一词的解释来看,本题侧重下考查第三联中某两个字词的表达效果,而就这两个字来说,同学们找到它们并不难,难的是对这两字的表达效果的理解,即其精练传神之处何在,为此我们需要考察该字词所陈述的或修饰的意象,先从整体上把握该诗意象的特点(学生自找该诗所借用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烘托的意境(学生概括意境:幽静孤寂)然后再重点推敲所析字词的诗句;由第三联中的上联可知“咽”字是陈述“泉声”的,“泉声”因“危石”而“呜咽”由此我们又联想到我们曾学过的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诗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由此得出此句中一个“咽”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山中流泉加岩石的阻拦而发出了低吟呜咽之声,而下联中的“日色”也正是因青松繁茂、山林幽暗而似乎显得阴冷,综观此联两诗句,诗人正是从“声”和“色”的两个角度,分别描写了它们各自的意象,与其他诗句中的意象共同烘托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案明示: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因岩石的阻拦发出了低吟呜咽之声。而照在青松上日色,也因山林幽暗,似呼显得阴冷,而正是这两个字,它们绘声绘色,精练而又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学生总结,大意相同即可认可)
五、诗歌鉴赏解读法(见板书设计)
1. 审视诗题
2. 熟识诗人
熟悉历代的时代特征及诗歌发展情况;熟悉著名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的身世、思想历程、创作风格,以便知人论“诗”。
3. 捕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