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学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新课程的教学思辨
王鹏伟
(吉林省教育学院 高中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本文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辨,提出“学习:教学的起点与终点”的观点。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回归教育的本原。这些问题包括: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是独立课程,还是学习方式?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教教材”,还是“利用教材教”?“教材之外的课程”与“课堂之外的学习”。这些问题涉及教学与学习的关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与课程生成,教材解读与教学实施,文本课程与体验课程。
关键词:基于学习的教学 学习方式 课程生成 发现 建构 体验
作者简介:王鹏伟(1955— ),男,山东高密人。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教授。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开始实验, 2003年秋季,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开始实验,届时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完全进入实验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新课程实施层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早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来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的终极目标”的观点,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5年的准备,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在教学观上,强调由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体现在教学行为上,就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
为此,本文提出“学习:教学的起点与终点”的观点,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回归教育的本原。本文从“学习”的视角,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辨。这些问题包括: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是独立课程,还是学习方式?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教教材”,还是“利用教材教”?“教材之外的课程”与“课堂之外的学习”。
一、 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共识,但教学现状并没有明显改观。尽管教师一再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现状却相去甚远。原因是,在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转变。
事实上,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处于同一个层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深层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是平等的。不然,新课改也不会强调“教学民主”。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拥有课程实施的话语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与“学”是对应的,但不是对等的,“教”决定着“学”。教师不转变教学方式,何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还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似乎是毫无疑义而又了无新意的老生常谈,没有讨论的必要。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如果不在这一层面上看问题,关于“教”与“学”的讨论就很难深入下去。道理很简单:没有不是为了“学”而存在的“教”,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