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2004.10.29
山东头初中 王宜津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2分)
高堂在上
去冬至今冬,在乡下呆了一年。不得近侍母亲,只匆忙回家望过几番,除此惟于梦中相见相慰。而梦有吉凶,便吉梦怕反,凶梦疑真,好梦坏梦,总难释怀。就常寄钱寄药,常寄语。但内心总是难消停。
从乡下返回不几日,速速接了母亲来。母亲已近八十岁,脸面上倒无多大变化,只是腿脚更加不利落,反应愈发迟钝。母亲老了。我的心掠过一阵悲凉。
母亲一辈子生了九个孩子,活了我们姊妹兄弟七个。如此不停地辛勤劳作,晚年就见了后果,尤其以肾为甚。搀母亲去卫生间时,母亲怕摔倒,总用一只手将我的手腕攥得极紧。便想起那年我患“百日咳”,咳得一张脸成了大头娃娃,是母亲背着我往来医院,两只小脚颠簸着母子一百多斤。那时,母亲总用手将我勒得极紧怕摔着我。
如果母亲一时走不及,就得拿便盆来接尿。执盆片刻,又想象儿时让母亲把尿的情景——母亲现在再也无法在儿子面前讳忌自己的身体了。人生果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吗?
为母亲备水送药之际,常想起有次放假回家,陪母亲去医院。一路上母亲直说有个女医生对她如何如何好,去了一定找她看。不料,到了医院,母亲的微笑却遭到一脸的冷漠。当时,我简直不敢直视母亲的尴尬,心里只有一个心思想杀了那个女医生。如今想想,人家也没大错,也许人家对每个患者都有意无意地很和蔼很冷漠,也许这要看情绪。那位女医生,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病人一个笑脸,该是何等的功德无量,尤其对母亲这样一个不忘别人半点好意的人。
二十年前来济南就职,家离车站太远,母亲只送我出家门。但在那之后的许多日子里,母亲则总站在那个位置上,盼我想我,恨不能我一步就能站到她的面前。如今,目睹母亲日渐衰老,想到母亲将永远走出家门的那一天,想到那时盼母想母的位置只能划在心里,所有的劳顿疲累遂全如轻烟散尽。
传说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某天写得正上劲,其母送饭,见他无暇回顾,就把饭搁在一边悄悄离开了。母亲去世后,他每忆及此事,辄悔恨难消,自责一生一世愧对母亲,并把此心情写进了《三国演义》的后记。初听这个传说时还年轻,品不出滋味儿。如今,才算体味了个中的悲苦。于是,我时时提醒自己:不管你做的是何等锦绣文章,与母亲相比,你的创造都一钱不值。那么,为了母亲,你当在任何时候放下所有的事。否则,你定将悔恨终生。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感情基调可分三阶段,试用6个字加以概括。(2分)
2.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是全文主题的切入点,请把它找出来。(2分)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颠着小脚背自己去医院的情景属于何种叙事方法?有何作用?(2分)
4.第四段破折号后的两个抒情句,可谓力透纸背,试问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不超过35个字)(2分)
5.第五段写母亲对女医生笑的难忘,母亲面对女医生的尴尬,我的愤懑不平,主要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与情怀?(不超过25个字)(2分)
6.末段写罗贯中与母亲的故事,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4分)
始终不渝的朋友
(1)通常,我们既可以通过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他所阅读的书籍,来了解他的为人。因为人们不仅彼此结伴,而且还跟书籍结伴。无论所结交的是人还是书,人生总该时常有良师益友才行。
(2)一部好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莫逆之交,它过去、现在、将来对我们始终如一。书是最有耐性并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们穷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际,也不会背弃我们。它待人和蔼,始终不渝。它在我们青春年少之时给我们以快乐和教诲,在我们黄昏暮年之时给我们以慰藉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