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9280字。
《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剖析人物形象及情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儿童视觉,抒发一种温馨又略带感伤的清新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教学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和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真感悟,仔细体会贯穿全文的人性美。
2)联系实际生活,探寻爱的真谛,感悟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揣摩传神的语言,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认真感悟、仔细体会贯穿全文的人性美。
四.教学方法:
1.探究点拨法: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点拨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五分钟)
1、出示一组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营造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的田园风光图片:老牛耕地、乡村麦田、金色麦浪、拾穗身影等画面,让学生欣赏并展开联想,感受农村生活的气息(多媒体出示)
2、学生自主表达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四分钟)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多媒体出示):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课文通过描述旧时村姑拣麦穗时对生活种种美梦的憧憬及其破灭,以及自己儿时与卖灶糖老汉之间一段令人感伤的往事,表达她对人生的美的执着追求。
(三)粗略探究问题(五分钟)
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多媒体出示):
1)课文开头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嫁给“卖灶糖老汉”?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明确:
1)课文开头概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及其破灭,给全文营造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为下文叙写“我”由拣麦穗所产生的憧憬——嫁给一直疼“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作铺垫和映衬,由面到点,由此及彼,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呼唤真情,追求纯真的人性美。
2)“我”拣麦穗时的梦是“要备嫁妆”“要嫁给那个卖灶糖老汉”。孤苦的“卖灶糖老汉”无私地疼爱“我”,使“贪吃、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我”越来越依恋他。
(四)精细探究问题: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十分钟)。
1、自读课文,圈出最喜欢的语句与小组同学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