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六上课文解读
- 资源简介:
约5420个字。
鲁教版六上课文解读
【教材解析】:
第一单元的关键词:关爱生命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1、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课文虽然记叙的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可获得不同的教益:从父亲角度看,他并不是直接解救孩子,而是教孩子自己下来,让孩子经受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从孩子角度看,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二)《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三)《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四)《生命的意义》。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课文写的是保尔病愈后来到烈士公墓悼念烈士的情景。全文以人物踪迹为顺序,描写保尔在烈士公墓的所见所思。应重点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和哲理性的抒情,学习保尔的革命人生观。
2、课文的中心是抒情言志。表达保尔革命的人生观。
3、课文渲染了两种不同的气氛。一种是肃杀的,街道“冷冷清清”、监狱“阴森森的”广场是“空寂的”------等等,这是白匪严重破坏留下的严重痕迹和创伤。此外还描写了一种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新景。这双重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显示了烈士生命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了下文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五)《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第二单元关键词:亲情
(七)《风筝》(六上)选自《野草》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1、主题把握:这篇散文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2、“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怎样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为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而弟弟,兄长不让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这种麻木使虐杀者更加恣意妄为,这尤其令人悲哀。所以鲁迅觉得这世界一片萧杀和寒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