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850字。
谈中国诗
钱钟书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一)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补充注释: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二)分析文章内容
1、 教师: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2、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教师: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4、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5、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