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5
- 资源简介:
约6860字。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时间:2011年7月30日上午
地点:铜陵一中
班级:铜陵十二中初二4班
执教:夏昆
过程:
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摩呢?
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按照曹刿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
生:我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
学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
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
(两个女生举手)
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
师:谢谢两位同学。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刚才我们是不带感情读,现在呢,我们开始带着感情读,为了配合气氛,老师将选一首音乐,我们一起配乐朗诵。
(教师播放重金属摇滚《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学生在狐疑中开始迟疑地朗读)
师:刚才有人在笑,不过我们的孩子很乖,乖到仍然认真地读下去。不过我想问问笑的同学,他们为什么笑。
生:这首歌与这首诗的情调不太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这首诗比较悲凉,这首歌很有激情。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这是瑞典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NightWish(夜愿)的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翻译过来就是高山的彼端,是一首节奏强烈的重金属摇滚。刚才这位同学说这首诗和这首歌的气氛不搭调,有同学赞同或者补充她的说法吗?
生:我赞同她的说法,因为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是很安静的,而摇滚乐十分奔放,所以读起来气氛很不搭调。
师:那为什么你说这首诗读起来感觉到安静呢?
生:首先诗歌内容,开头是轻轻的,结尾也是悄悄的,可以感觉到宁静的心境;其次读起来十分押韵,感觉十分的安静。
师:那么在诗歌中间有没有其他的让我们感觉到安静的东西呢?
生:有,比如第四段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然是梦就应该是宁静的感觉。
师:哦,做梦的时候听摇滚可能会把人吓得跳起来。那就成午夜凶铃了。谢谢。还有补充吗?刚才同学说首尾两节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两节读一下。
(学生朗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轻轻地走了呢?我们换个词行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下,二十年前,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了该领的东西,收拾好行李,然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啦!”然后就跑了,那么我们能用轻轻的悄悄的来表述我当时的行动吗?
生:不能
师:可是徐志摩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再选一首曲子,咱们看看这次能不能搭调。
(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师:有愿意读的吗?愿意读的举手?
(无人举手)
师:那不愿意读的举手
(全体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