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
- 资源简介:
约2710字。
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
——红兴隆第一高级中学 周永华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的确如此,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不仅丧失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课本内容与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三维”探究学习讨论会。我预设以下几个问题:1.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2.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 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的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上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由此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一未知的设计,着实让我颇感意外,这让我觉得课堂教学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一味按照“预设”程序进行,那么只有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因此,我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世界观、爱情观的探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作品抨击社会黑暗反封建主题,体会关汉卿的剧作特色。在整合三维教学目标中立足与发展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设置张扬个性的平台。在预设与生成中,无疑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发挥好主导作用能放能收,引导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重过程,会方法,学做人,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跳出教材教语文,超越教材,但在实施生成中,这些生成的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