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朱益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就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有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此外,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组织教学时常用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几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