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合作的桥梁,
走向课改的春天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大丰市万盈二中--陈继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研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即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检验课堂是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我们的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一言堂更是把对学生培养成盲目崇拜,无主见、无个性、无主动思维的顺民,严重的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磨损了学生的个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怎样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单纯靠“于连式”的个人奋斗,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只有学会团结、合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交际,而传统的班级授课限制了学生交往技能的形成,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当陪客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冷落得不到训练,得不到发展。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的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或获得的认可的课堂教育技术。他强调以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提倡每一个组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发挥互帮互学的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如何合理分组: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学习分组一般不需要做正规的测评,各类考试成绩、班主任的评语、与家长、学生沟通时所得到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分组的参考依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笔者建议,每组可用“一优两中一差”的形式来搭配。
其次是成员的角色分工: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应该使得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那些学困生也享受到平等、感受到参与和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四人合作小组成员分工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