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大丰万盈二中陈继军
说起情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从心理学上讲,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简而单之就是诸如人的喜、怒、哀、乐、憎、惧、厌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指出情感因素在教育上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的。近代的梁启超更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用情感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来形容情感对于人与人的交流中的作用。这句话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再恰当不过了,我想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然而这种巨大的魅力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师有,而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却充当了磁铁的同极的关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情感的处理应该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吧。近百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日新月异,传统教育已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甚至相当一部分旧的模式、方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把眼光投向课堂、投向学生时,当我们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当快乐对于课堂、对于学生已成为一种书面语时,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迫切地 需要提上日程了!
(一)教师是情感的制造者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的舞台,教师更是这本舞台剧的导演,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动起来;能否让学生和课本内容更好的融为一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否让学生和教师更好的配合。关键是教师的课堂艺术如何。
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授课语言,一是无声语言。前者,要做到两有:
第一:有激情。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来为同学们渲染一个适合感情喷发的氛围。另外在现行教材中所选择的一些“大家”的经典课文,它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现实,包括作者本人的遭遇、心境等,这些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就更需要教者用富于激情的语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和书本的内容产生共鸣。如每篇课文开头的导语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桥梁作用,笔者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每天都能够有滋有味的享受着生活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