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br>
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发展呢?<br>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br>
⒈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br>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辩争。教育者不仅仅视学生为接受启蒙的对象,还应视他们为“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主体”。不管这个学生是“绝顶聪明”还是“非常不济”。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而且,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br>
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教育者要有这个意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个意识得到充分落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