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课题问题探讨
- 资源简介:
约6830字。
综合性学习课题问题探讨
王舍人实验中学 杨林 朱晓林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的认识
在语文学科中设置综合性学习,既是新世纪课程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这是语文课程创新的特色和改革的亮点。在还没有涉及课题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名词以及其所被赋予的种种特色称谓的表面,也仅仅是从教材上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来认识理解,所以必然没有深入了解和研究。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在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分科化和科学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偏失,突出表现在教育内容(包括教材内容)越来越单薄狭窄,疏离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缺乏基础性的宏观视野;语文教学方法陷入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格局,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受到削弱,留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过少。《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来看,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深入,语文教育正从单一目标想整合目标迈进。不仅是教学实践和实验在追求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追求学生语文素颜的全面提高,语文教材也在这些方面给予了引导和支持,教材加强了语文学习有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加强语文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对应于某一门学科知识,大多需要中和多种知识与能力协同解决,写作即是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例子。语文是基础学科,又是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在生活工作中,人们表现的语文能力通常都是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大模块,被写进《课程标准》,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热门话题。
以往的语文观念,过分的将教学内容和精力聚焦于课内和课本内容,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即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为主),这都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体现,过分追求语文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技能训练的系统性,维度单一,视野狭隘,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忽视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课程标准》设置综合性学习将突破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狭隘的语文课程观。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密切了语文课程与多个领域的联系,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校内教育到校外教育,从课本走向社区、家庭乃至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为语文许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保障,加强了多学科的联系、跨领域学习。再者,语文综合性学习会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弥补分科课程的缺陷。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影响亦是积极不限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资源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使得学生自觉地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步入自然畅谈感受,涉足社会收集经验,加强交流获得新知,这是对知识的唤醒与激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展现的过程,成为个性张扬和自由创造的过程。开展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达成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随之,学生的基础学力将在自主探究、综合实践、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自然地回归生活世界,提高诗意体验生活的感悟。综合性学习还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初步阶段的学习研究,消除了以往自己对于这一课题的陌生的同时,也引导自己走出了对课题的误区。首先,综合性学习应当也必须是语文课程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总是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尤其是古诗文的记诵理解赏析,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