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秋季期末学生素质水平测评九年级语文试题
(时限:150分钟 满分:120分)
书写:(4分)
请将下边的句子书写在格子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阅读(56分)
一、 阅读下列几则有关“秋”的古文,然后答题(共5 小题,计9分)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箫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岁之(A)将暮,睹瓶中之冰尴知天下之(B)寒,以明公之(以)威,应困穷之(D)敌,击疲惫之(E)寇,无异迅风之(F)振秋叶矣,宝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1、 请解释第二段中的一个“暮”字(1分)
2、 第二段中作者把“困穷之敌”“疲惫之敌”比作什么?(1分)
3、 请用一个逗号将“宝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正确断开。(1分)
4、 以上的材料中有九个“之”字,请将与“瓶中之冰”的“之”字意思相同的找出来,并把它们的序号写在答题处。(2分)
5、 这几则古文所表达的意思后来都被人们广泛运用而成为成语,请从你知道的成语中任意写两个,并写出它们的意思。(4分)
二、 阅读下列短文,然后答题(共6小题,计14分)
话说“秋”字
(1) 一提到“秋”字,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天高气爽,北雁南飞,____,______。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春去秋来,时光如梭,所以千百年来便有了“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的观念。
(2) “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其发音大概也从蟋蟀的鸣叫拟声而来。《诗经》就有这样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中国北方,阴历八月蟋蟀成虫出现,九月盛行,十月鸣叫短促高尖,秋尽蟋蟀也就死去。《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的诗句,促织即蟋蟀;阮籍《咏怀诗》“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帏”也把秋同蟋蟀联在了一起。
(3)《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汉蔡邕《章句》有云:“百谷各以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这便说明“秋”以谷物成熟的关系。可见尽管“秋”字起源与蟋蟀有关,但归根结底,与秋这一时节概念发生牢固联系的还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景观。
(4)“秋”字的意义有以下几种:1、秋季。宋玉一《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2、季度(三个月)《诗经.国风.釆葛》:“彼釆箫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3、日子,时期。诸葛亮《出师表》“A !”4、白色。李白有:“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5、飞腾。《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5) 秋派生出来的词就更多了,组成了一个词汇系统,这个系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常见的有:1、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箫瑟,洪波涌起,”2、秋水。脍炙人口的句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3、秋节。古人用“秋节”指中秋节和重阳节,也用它泛指秋季。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常恐秋季至,凉风夺炎热。”意即此。4、秋声。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
(6)、与“秋”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秋毫无犯”、“秋扇见捐”、“老气横秋”等等。
(7)以上所谈的关于“秋”的话题,只是“秋”字的很少一部分。因为秋字常常出现在文人黑客的笔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