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拿来主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04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鲁迅批判地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思想观点。了解鲁迅杂文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揣摩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的语言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原则立场、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弄清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揣摩形象生动的语言。
策略方法 讲读为主,引导学生讨论
教具媒体 投影仪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批判了对当时文化遗产继承的错误态度。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仔细体会鲁迅语言里的讽刺意味和深刻含义。
课后记
教师活动 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通过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依次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明确 一、导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以及中国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二、整体感知课文问题: 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3、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明确: 1、承上启下2、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3、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2、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