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1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2/22 6:3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课题 《拿来主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04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鲁迅批判地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思想观点。了解鲁迅杂文形象推理的艺术特点,揣摩形象生动含蓄幽默的语言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原则立场、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弄清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揣摩形象生动的语言。
策略方法 讲读为主,引导学生讨论
教具媒体 投影仪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批判了对当时文化遗产继承的错误态度。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仔细体会鲁迅语言里的讽刺意味和深刻含义。
课后记








教师活动 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通过对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依次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明确 一、导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以及中国古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二、整体感知课文问题: 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3、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明确: 1、承上启下2、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3、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2、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