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670字。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 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2.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
3.学习从自然物象的描写中找到关于生活意义的启示,感悟文章情感、主旨的阅读方法。
二、目标链接
自然物象是不具有思想情感的,但不少的自然物象可以给我们某种关于生活意义的启示,这是因为,这样的自然物象里包含有了有关生活现象的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是因二者的相同而生,可能是因二者的相似而生;也可能二者既不相同也无相似,全然是因作者的联想而生。因此,要想从作者所描绘的自然物象找出关于生活意义的启示,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找到自然物象与有关生活现象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明确二者的关联点,从自然物象中提取出生活意义的启示。如从严冬过后必是春天感悟到前进、发展与希望,从蜜蜂酿蜜中感悟到创造幸福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2.对从自然物象描写中难以发现与生活意义相关联的文段,则要认真探读、反复品味咀嚼,调取出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来加以对照,从而去捕捉关联点。
3.特别关注作者在自然物象描写前或描写后的抒情或议论的句子,由此去确定关联点。
从自然物象的描写中透视出与某种生活意义的关系的写法不完全等同于托物言志,主要区别:
(1)前者类似与随笔与杂感的笔法,后者则是一种定型了的写作手法。
(2)前者既可以成篇为文,也可以以某片段出现在文章中,后者都是以成篇为文。
(3)前者的“物”呈放射状,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呈多元化状态,每一个“物”联结着一个意义感悟;后者的“物”是集中的,整篇文章的“物”只有一个,全文的“志”集中在这个 “物”上,这个物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意愿或理想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