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朱益鸿
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以至于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这样,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和活力。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十分重要。点拨引导的好,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三者的对话,达到提高效率,激发潜能,活跃课堂的目的,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因此,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组织教学时常用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也常表现在关键词句的选择和运用上,如史铁生《我与地坛》有一段文字:“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这段文字通过“端着眼镜”、 “步履茫然又急迫”等词语表现母亲对伤残儿子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作者母亲的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爱。这样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揣摩语句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