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32
- 资源简介:
约4730字。
《蜀道难》教案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4、把握诗歌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和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4。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看学生反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课件显示课题)二、解题及写作背景。《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三、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