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
江苏省盐城中学 季明春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祝福》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⑴故事情节所体现的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性;
⑵“我”的形象;
⑶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回顾、整理鲁迅的作品;
2、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上学期学过的鲁迅的什么文章?——《呐喊》自序
2、 鲁迅为何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3、 回忆学过了哪些文章选自《呐喊》?其中的十四篇小说是?
4、 鲁迅的小说集除了《呐喊》,还有一部什么集子?
5、 为何取名“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二、 祥林嫂的形象分析:
1、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 出示“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画面,参照原文内容描述画面。这段属于什么描写?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还有哪些地方?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但两夹却还是红的。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
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
临死之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
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文章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这种写法是什么?(倒叙)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