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街 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教学方法:读读、评评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由杜甫的《蜀相》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就是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相关的文字很多,如: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志远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那为什么诸葛亮出师未捷呢?这还得从一次看似很小的战役说起。那就是街亭的丢失。
二、街亭的重要意义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末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三、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情节
1、学生自读课文,快速把握整体,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
2、马谡的“三笑”、孔明的“三哭”,体现了其怎样的性格?
《失街亭》中人物塑造的方法有何突出之处?
《失街亭》与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失空斩”有哪些关联?
从《失街亭》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有意义的东西?
3、讨论题:失街亭,谁之过?
课文线索:街亭的攻守
四、理清情节结构(学生浏览全文,快速勾画)
学生自读课文,快速把握整体,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明确:
开端(孔明调兵) 发展(马谡拒谏) 高潮(街亭失守) 结局(挥泪执法)
五、人物分析(小组分析)
故事虽然很简单,街亭的失守使诸葛亮时完全可以预料到,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街亭还是失守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之过?我们还是得看看这些主将的情况,进入第二单元,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诸葛亮和马謖。
下面请大家,用笔勾画出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看看是怎样表现他们的性格?
1、马谡的“三笑”,表现了怎样的性格?
明确:
三笑:笑孔明“多心”、 笑王平“真女子也”、 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小结: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不听王平劝谏,坚持屯兵山上,违背临行时孔明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