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 资源简介:
约5460字。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片段
师: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特别是在第4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8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第7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
生: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
生: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生:读……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深情的朗读,真的有种身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生:我认为,对“绿友”的描写主要有3点: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概括不仅全面,而且很有条理,完全正确。那么,此时的“绿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该如何读呢?
生: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还要有点缠绵、深沉的语气语调,为不幸的“绿友”呐喊。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为“绿友”呐喊吧,行吗?
生:好的。(朗读,学生点评,老师小结)
师: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生:文章第13段有两处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一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像常春藤一样,不畏强暴,永不屈服,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作者陆蠡的简介(发放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从中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请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生:我觉得作者与常春藤的命运非常相似,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作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他愤怒、忧烦,他坚贞不屈、浩然正气,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就是表现这种正义感。
……
师:同学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作者没有直说的爱国心。青年作家陆蠡不仅用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现了自己诺言,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他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