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记》的教师观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析《学记》的教师观<br>
黄志武<br>
提要:本文从尊师观和教师职业素养观分析《学记》的教师观。《学 记》以为君子以至整个社会都应尊师,“师严”才能“道尊”,“道尊”民才“知敬学”;学生必须“亲师”,“亲师”才能“博习”,“亲师”才能“安其学”。《学记》以为教师要有 一定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教育能力。<br>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体系相当完备的教育文献。全文不过一千二百多个字,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教育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研究中国的教育,不能不研究《学记》。近年来,不少学者虽从不同角度,诸如教学思想、教育心理学思想、非智力因素观、德育及德育方法论和学生观等角度对《学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学记》的教师观方面的研究却比较薄弱,笔者想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br>
一、《学记》的尊师观<br>
《学记》把教师的地位置得很高,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 面”,由此可推知教师的地位。《学记》的尊师观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br>
(一)《学记》以为君主以至整个社会都要尊师。首先,《学记》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记》把为师作为为长为君的前提条件,要为长为君必须先能为师,必须具有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问才能。其次,《学记》认为“师严,然后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要使民知敬学,必有道之尊,要有道之尊、必先“师严”──尊师。这里尊师成为民知敬学的先决条件和必由途径。再次,《学记》认为“君之所不臣者二”,“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君主不以臣下之礼对待教师,可见推行尊师之风非同一般。由此可见,尊师风气推行的力度达到了最高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