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作品情节的发展对于揭示主题的作用。
2.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强化人物性格,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
3.结合主题准确理解、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作家作品辨析识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主题的社会意义。
2、环境描写的典型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但在《药)中,作者并没有着意表现革命者的英勇牺牲,也没有重点去痛斥清政府惨无人道的暴行,而是把革命者的遇难放置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表现出了明确的反封建主题。
这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结构全文。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
阅读这篇小说,可从把握小说的结构人手,分析不同线索上的人物形象,最终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明确把握。[资料显示屏]
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二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是给华小栓治痨病的,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从以华、夏这两个可以代表中国的字眼为姓,可知作者的忧愤之深广。
——杨义《中国叙事学》
(二)、关于《呐喊》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除自序外共收小说14篇。《呐喊·自序》中谈到作品取名《呐喊》的由来:“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