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丘 记
 滁州中学语文组:唐宗标        
 教学目标
 1、体会袁宏道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纲
 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朗读课文,疏通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二、解题
 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江左丘壑之表”。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所以苏轼云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展示虎丘景物图片
 作者袁宏道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听读课文的配乐朗诵
 出示投影:
 注意文中应重读、连读之处
 △对理解文意有帮助作用的词句应重读,如
 1)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盛。
 2)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4)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铺陈排比的文字应连读,如
 1)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
 2)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3)	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4)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
 四、精彩片段赏析
 讨论:你最喜欢哪一个片段,你觉得作者的描写好在哪里,试作一点分析。
 例1:风情之美——对中秋之夜游人如织场面的描写
 出示投影:
 好处: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
   “倾城”“连臂”状人之多,“衣冠”“蔀屋”状人之杂,“靓装丽服” 状人之美。“栉比如鳞”写游人之密,“檀板丘积”写歌声之喧,“樽罍云泻” 写饮酒之欢。“远而望之”一句则变换视角,由实转虚,“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三个比喻,极写场面之盛、色彩之丽、声势之大。作者将笔触指向苏州市民,运用细腻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让我们感受到了风土人情之美。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醉翁亭记》里是怎么写“滁人游”的吗?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集体朗读第一段,体会风情之美。
 例2:歌声之美——对斗歌场面的描写。
 出示投影:
 好处:
 1、层次感极强。
 时间	歌者	歌唱环境	歌唱效果
 布席之初	呕者百千	分曹部署	声若聚蚊、妍媸自别
 未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已而	才三四辈	明月浮空、瓦釜寂然	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深夜	一夫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徘徊、壮士下泪
 2、运用正面描写和景物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集体朗读第二段,体会歌声之美。
 例3:景物之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出示投影:
 好处:抓住虎丘自然景物的特征作简笔勾勒
    剑 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倾云————诸山作案,峦壑竞秀
    文昌阁————晚树尤可观
    平远堂————空旷无际
 练习:
 背诵《醉翁亭记》里描写早晚、四时之景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