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1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5/31 23:55: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820个字。

  20、口技
  林嗣环
  教材分析
  《口技》是一篇以描写见长的老课文,在文言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本课,就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课时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就是要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真切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声响、听众反应进行生动描绘,所以学习作者生动的场景描写是本文重点之一,而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把这篇文章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同时掌握说明文中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分析
  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
  教学理念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故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组织教学。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有争议之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课前准备
  学生:对民间艺术口技先做简单了解;课上自带文言字典。
  老师:有目的地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口技资料,制作《口技》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它们串成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小组借助工具书解决本文的疑难字词现象(主要由学生小组质疑、释疑,再由教师归纳)
  ①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
  文言实词:(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曳”、“指”。
  文言虚词(如而已、以为、但、然、虽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