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2770个字。
1•
土地的誓言
课型:自读 课时:一审核:教学案编写组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熟课文,划出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 斑斓( ) 怪诞()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2、结合课文语境释词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污秽:
谰语:3、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下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我们前面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深切体会了被占领土地上的人民的悲痛,麦尔先生用他强烈的爱国激情,为阿尔萨斯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最后一课》。1931年的日,在中国也揭开了这样的悲剧序幕:日寇发动了对我国东三省的侵略,从此,东北3 000在长达14年的漫长岁月里,饱受日寇的摧残。无数同胞惨遭杀害,许多同胞背井离乡,许多不甘被奴役的仁人志士奋起抵抗,演绎着14年东北抗日的悲壮历史。在1941年的日,流浪在关内的一位叫端木蕻良的东北作家,遥想生他养他的东北故乡,满怀悲愤写下了一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九一八事变”后,从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的贫穷,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就是这一类作品。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春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长篇。
2..整体感知
(1)教师进行范读(正音正字,学生感受文中充沛的感情。)
(2)个体审美——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先知道一定的朗读技巧,并明确该文应以情带言。)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较后再读。(该环节以学生为主,随学生而流动。一方面让他们自己感受课文,理解句子;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再一方面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