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从孩子生命的成长出发
——《背影》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明兴华(402160)
2004年秋期,我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改革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培训会”上执教了一堂课,内容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28岁时写下的散文,文章脍炙人口,感人至深。每次读它,对我这个从小失去父母的人来说,总会热泪盈框,沉思良久――感染于字里行间父亲的慈爱与伟大。文章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真实的父亲,而且似乎在许多表达父爱的文章中,只有这位父亲离我们的距离最近,也是这位父亲的背影让我们看得最真实,记得最深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在自己28岁时执教此文,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更何况是在教师培训会上。因此,从文本研读到教学板块的设计、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式的选择,我都精心准备,反复揣摩,在征求许多同行的意见后,最后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板块:
【谈话式导入】
一、整体感知,触摸背影
听读全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说说文中让你最为感动的一次背影。
二、锁定瞬间,研读背影
【朗读1】集体朗读第6自然段中集中写父亲背影的句子。
【师 引】不错,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最感人,老师也认为这一段读来催人泪下,你认为这段文字中的那些地方让你感动,从这些字词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朗读2】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作者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感动,才能传递出我们自己心中那份感动呢?
【师 引】日常生活中的一点关爱,一次对父亲背影的深情凝望,为什么就会使这位曾说父亲“聪明过分”、“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的儿子流下感动的泪水?请联系文章开头交代的背景思考,然后以“我之所以流出感动的泪水,是因为 。”的句式进行说话。
【朗读3】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激、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这节文字,读出我们的体验,读出我们的理解。
三、现场互动,拓展背影
学生谈自己感动的一幕。
【师 引】朱自清抓住了父亲“背影”的瞬间,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的感人的细节,你能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在与父亲或母亲、朋友等的交往中,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吗?
2、现场采访
【师 引】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学们,今天我们身边有这么多老师,他(她)们中间,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利用这一难得的课程资源,请他们也谈谈自己与子女之间感动的一幕,好吗?
【师 引】(点击罗中立的《父亲》):这是画家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请将你的目光锁定在这位父亲身上,看看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结束语】同学们,无论是朱自清文中的《背影》,罗中立画中的《父亲》,还是同学们和老师们所说的动人故事,都无不表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易感易发的心灵,那些触动瞬间的一幕,就将成为我们记忆的永恒。让我们走近亲人,仔细看看那些至亲至爱的人,去感受、去体验那份难能可贵的真情。让我们带着感激、带着崇敬去读懂父母、读懂亲人,让我们一同唱响满文军的《懂你》,用动情的歌声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
带着充足的信心,几句寒喧之后,课就在孙道临的诵读声中开始了。孙道临那极具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