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考生心的边缘——2004年高考作文阅卷随想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 骆玉莲
2004年6月,我参加了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有一位考生,写到他和沉默的父亲缺乏沟通,老是闹别扭,有一次,他弯腰系鞋带,父亲默默地看着他,他猛一抬头,就和父亲的眼睛对上了,这“对”字让我赞叹不已。“对”字有“接触”之意,“我”和父亲的眼神接触了,沟通就开始了;“对”字又有“投合、适合”之意,意味着“我”和父亲开始互相理解了,走到一块了。一个“对”字就将父子之间沟通的过程和效果表现了出来,颇有古人练字的精妙。没有教师平常教学时的潜移默化,没有学生运用好语言的意识,文章中断然不会出现这么传神生动的字眼。阅读考生的作文,我看到作文背后考生谴词造句的心思,同时也阅读了他们的心灵。尤其每每看到那些闪着智慧灵光的精彩词句,反映学生求真、向善、崇美的心灵的作文时,我都欣喜万分。所以就以这个例子为开头,开始我这篇阅卷随想。
(一)让文章的眼睛,显示考生的创造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重要性无须赘说。标题,往往可以展现作者是否有一定的创造性。请看下面的题目:
“不以言举人,不以言而废人”(这是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巧妙地化用名言,体现了考生具思辩色彩的良好思维能力)“拿什么沟通感情”(这是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巧妙地仿用了小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书名,为文章说明用语言沟通感情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人耳目一新)“言语——沟通的钥匙”(这是一篇记叙文的题目,用比喻拟题,文采在题目就开始展现了)“劝君莫做含羞草”(这是一篇记叙文的题目,化用诗句,形象生动地劝诫读者要大胆地用语言和别人沟通)
这么别致的题目,怎会不让阅卷老师心动?一些考生往往不假思索地以“话题”代替文章的标题,大多都是“语言与沟通”。还有的就是题目太泛,如“谈语言与沟通”“论语言与沟通”。这些题目,都让人感到可惜,很多考生只需动动脑筋,完全可以写一个动人的题目,他们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放弃这个展现自己创造性的机会呢?是没有意识,还是惰性在作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考时,是否注意了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二)让精彩的句子,展现考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