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韩 愈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 思想境界。
2. 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 情感的展示。
3. 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之前我们曾提起前人的一句话: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
二、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1.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做官屡屡触犯权贵,并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后世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多类此。
三、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本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教学中宜主要采用诵读法。
教师范读,或放朗读磁带。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