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程第一次模底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8小题,约9670字。
云南昆明第一中学
2013届高三新课程第一次模底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字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科学?历来就有各种说法。英国现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莱克特给科学下的定义是:“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尽管这个定义不无偏颇。但颇为新意,在哲学闪光,里面有惊叹号。因为它突出了好奇心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科学,好奇心是科学之母。若从哲学角度看,科学不是别的,它实在是违反常识的一种思路,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投以新的一瞥。
翻开近代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物理学是由伽利略从运动和引起运动的原因这个司空见惯、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的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中找到突破口的。他指出了两千年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条凭常识、凭直觉的思路(推理方法)往往不可靠,因为它有时候会导致对自然基本现象的虚假观念,严重阻碍科学的真正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它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就是说,当外力被取消时,物体的运动就会停止。两千多年来,从凭借着常识、直觉进行推理的这条思路所得出来的这个力学上的结论,一直被人们当成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真理加以接受。而伽利略的思路:设想在一块坚硬、光滑的平面上,有一块木头。推动这块木头,它便开始滑动起来。不一会儿,木头就逐渐变慢,以至最后归于停止不动。但是伽利略的思路并没有到此了结,而是悄悄地再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用较光滑的平面和较光滑的木块再作一次实验,我们就会发现,木块滑动的距离较先前增大了。如果无止境地提高平面和木块的光滑度,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时候,在伽利略的思路上蓦然出现了一个最大胆的飞跃:假想平面和木块都是绝对平滑的,即当所有的摩擦阻力都被我们理想地消除之后,木块就会沿着直线以恒定的速率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从这个理想实验中,伽利略得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结论:维持物体的速度并不需要外力,改变物体的速度才需要外力。伽利略这个惊世骇俗的科学论断后来被牛顿采用为他的三条运动定律中的第一条,即惯性定律,从而成了经典力学的第一块奠基石。
现代科学的第五项划时代的突破,几乎都是和直觉观点,日常感觉经验背道而驰的,由此看来,所谓科学,实在就是一种不断地混化小我,回复大我,同宇宙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思路。现代科学的这种本质,正符合哲学的原义。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常识决不是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概念往往是常识的反面。换言之,哲学是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一种批判态度,它是越过狭阻的普通常识从一个更广大、更深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处理事物的方法。科学之所以具有伟力,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哲学这种批判的风骨和气质。爱因斯坦说法:普通日常的感觉实际上无非是18岁以前堆积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大堆成见,而在往后的岁月中,每一个新概念都是在同这堆“不证自明”的概念积累物的搏斗中诞生出来的。
因此,为了攀登科学高峰,在我们举起的旗帜上应写上这样几个大字:从积习的思路和常识中再一次解放出来!
1.下列对于“科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是在国家资助下,科学家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研究的活动
B.那种凭常识,凭直觉进行推论的思路和方法,有时会导致对自然界基本现象的虚假观念的产生,从而阻碍科学的进步。
C.科学研究要取得突破,几乎都是和直觉观点,日常感觉经验背离,必须同职累于个人头脑中的概念展开搏斗。
D.对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采取批判态度,是哲学的风情与气质,也是科学的伟大力量产生的原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①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卷首(过夏口)云:“一个祢衙客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之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镠爱其才,前后赐予无数,陪从不顷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