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教案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登楼赋》教案(简案)<br>
 山东垦利一中 丛明娟<br>
 一、 教师深情朗诵余光中《乡愁》(听)<br>
 学生思考:(说)<br>
 诗歌主题:思乡<br>
 二、 教师:<br>
 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常常在不同程度 <br>
 上具有普遍意义<br>
 三、 导入:<br>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乡愁》主旨相近的文章:王粲的《登楼赋》<br>
 四、 作者:(积累)<br>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br>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王粲长于辞赋”<br>
 王粲辞赋现存24篇,其中《登楼赋》成就最高<br>
 五、 学生自行阅读“提示文字”,从总体上把握文章主题。<br>
 明确:<br>
 (1) 文体:建安时代抒情小赋<br>
 (2) 风格:抒情浓郁,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br>
 (3) 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r>
 六、 学生朗读(注意文中生字词)<br>
 思考:各自然节主要内容(归纳)<br>
 明确: (1)城楼方位、周围景物<br>
 (2)对故土的怀念<br>
 (3)怀才不遇的忧愤<br>
 七、 教师:<br>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抒情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br>
 请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br>
 学生整理:(写)<br>
 “登兹楼”“以销忧”——“情眷眷而怀归”——“气交愤于胸臆”<br>
 理解:作者为“销忧”而登楼,结果,不仅没有“销忧”,反增愤慨之情<br>
 效果:“忧”字贯穿全篇,首尾呼应<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