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长春版,约1780个字。
《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设计(校评估课)
一、教材分析
今天讲的课文是《小公务员之死》,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名篇。本节课是第三课时,前两课时我们在赏析文章描写的过程中分析了人物特征,对作品有了充分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主题。
我觉得对名著的阅读不应只局限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如果有适当拓展,使学生稍微有些系统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名著积累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很有好处,而且能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本节课我选择了契诃夫的另两篇代表作《变色龙》和《套中人》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旨在使学生在比较中全面认识契诃夫的作品,之后再探究主题,理解将更深入。
基于以上构想,本课的教育目标是这样制定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19世纪俄国在沙皇专制下的社会,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知识与能力:与《变色龙》《套中人》进行比较阅读,从情节、人物、写作手法等几方面学习作者精彩的构思与描写,发掘小说的主题,理解造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并与鲁迅作品相联系,充实学生的积累,提高阅读名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发放另两篇小说打印稿,在学生充分阅读基础上,本节课讨论、赏析、归纳。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发掘主题
教学难点:课前充分阅读,找到比较点
二、设计理念: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教学结构清晰,优化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所选课外篇目很有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侧重以点带面,从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出发,循序渐进教学。
四、教法选择
1、比较法:三篇小说进行较,求同中探知主题。
2、想象法,进行情节联想与假设,这是学生求知的有效手段。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多媒体:要点归纳。
五、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读书交流
1、漫谈感受: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小说或哪一段情节或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从学生的整体阅读入手,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由浅入深,为后文的赏析作铺垫。)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交流积极性,比如有同感的互相补充,有不同意见的允许学生展开争论。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