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人文精神”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 丁正东
内容提要: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情感,善于“引”。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善于“激”
教师要会另辟蹊径,善于“创”。
关键词:新课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造
新课程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①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②,这样,不仅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一种共鸣。可是,现在很多语文课却缺少这样的“语文味”,在语文课上没有多少活力与朝气,更无创造性思维取得的丰硕的成果,有的只是枯燥乏味和缺乏生气,如何让学生情感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现,从而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已越来越成为具有“人文味”的语文课堂的需要。笔者以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首先,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情感,善于“引”。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当学生在教师的促动下积极进行思维的时候,往往会在阅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阅读过程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可以创造意义。③
如我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文中孔乙己的不幸你想到些什么?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结论不必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他们得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结果,其出发点是希望人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告诉那些读书人要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希望能起到疗效作用;孔乙己的结尾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的死亡,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是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