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园田居》探看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琼海市华侨中学 吴荣
在初中时代,靖节先生的典范便进入了我心深处,喜爱他诗境中那份恬静的气息,想慕田园生活的自在逍遥。对一个自小成长在都市中,又没有任何亲戚住在乡间的人来说,诗中的世界,无异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时远时近地陪我走了三十个年头。年过不惑,越发能体会靖节先生的心境。弃官归隐,「守拙」躬耕是需要付出相当勇气的抉择,是一个好伟大的觉醒。
我爱看树,尤其是在垦丁国家公园里,即使是同一品种,都有其各自展现的生命姿,而多种姿态又诉说着同一道理:环境对生物的锤炼,造就出独特风格。靖节先生若不是生长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里,又如何成就他之所以为他的风骨特质呢?喜爱他的诗和文,不为了他在后世文学评价上的高位,也不为了怜悯它被当世冷落的遭遇。直觉,只是那任真自得的个性,表现在文学作品上的浑然天成。在文学领域中,最爱陶渊明的诗,苏东坡的词。曾经想过,如果,二人交换时代,陶渊明还是陶渊明,而苏东坡还是苏东坡吗?或者,二人易地而处,角色互换,苏的豁达到了昏暗的东晋,能够挥洒多少?陶的浑厚来到党争不断的北宋,可以发展雄志吗?环境真是个无言的调教者啊!
和一般人一样,面对生活,陶渊明也有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但在一番熬炼后,终能达到调和境穆的境界。他诗中的冲澹,想必也是几许辛酸苦闷所换来的。他的诗不单只描写田园的乐趣,主要反映他酷爱自由的天性,高洁脱俗的人格,他也并非是一个单纯避世高蹈的隐士,而是为追求安顿心灵,适合个性的处所。宋书、晋书、南史都将他归类为「隐逸诗人」,他甘心忍受物质困窘的压力,去追求真实淳朴的精神生活。唐代追寻「终南快捷方式」的隐士是不能与之匹配并比的。他的特色是处处近人情,胸襟高超却不唱高调,仍保持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使人倍觉亲切。仕宦与隐逸贯串出靖节先生的一生,他在仕宦里获得的是矛盾痛苦,在隐逸里获得的是和谐喜悦,从矛盾到和谐,从苦痛到喜悦,四十岁之前他一直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其实在纯净的内心世界,他何尝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向往丘山、园林,希望过归隐的生活,然而为了口腹儿女,受到家世、教育,无形的压力,屡屡以心为形役,又一次一次地把这个决定推延。「犹望一稔」不只是任彭释令的心情,也是乙巳年前一生的写照,推延顺心的时间,希望可以多得一点连他自己也未必晓得是什么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