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集
- 资源简介:
约34960字。
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第一篇。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5各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3、教学目标:根据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词的欣赏、理解、背诵。
难点:诗词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教法 在详细说下作用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串解——赏析——悟旨,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设计: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我设计的导入是: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了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并将生字、注释(出示幻灯片)拼注在原文中,以后都应这样,养成习惯。如::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有关词的知识的介绍:用幻灯片打出关于词的介绍。然后向学生提问:《沁园春•长沙》属于词的哪一类?其词牌名与题目是什么?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4、学习全词:
(1)背景介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毛泽东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学生齐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
(3)师生共同理解全词
①先让学生齐读上阕,思考正确的语序,并用正常的语序解释。
②逐句分析上阙中的内容。(与学生讨论)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③小结上阙。带着“谁主沉浮”这个问题学习词的下阕。
④让学生齐读下阕,带着上阕的疑问体悟下阕内容,用正确的语序解释。
⑤逐句分析下阙内容。(与学生讨论)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⑥小结下阕。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与学生讨论)
5、小结课文:
(1)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2)学生总结:学习了这首词后有何收获和感悟?
6、布置作业:朗读背诵整首诗词、完成课后练习。
7、课外延伸:《沁园春•雪》和《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诗词名句。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对于提纲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