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
陈 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虚构,来揭露黑暗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蒲松龄、《聊斋志异》
二、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促织》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说课教师:陈 怡
第一,说教材
这次集体备课我们讨论的课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促织》。
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散文和小说。鉴赏这些古代小说,单元要求里提到: 要特别注重诵读,着重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单元的文言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读读、品品,从中鉴赏。根据教材中提出的单元要求及课文本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课时。如下: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虚构,来揭露黑暗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二,说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蒲松龄、《聊斋志异》
二、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具体见教案)
三、作品介绍
(具体见教案)
四、情节回顾
学生简单复述情节,可以结合专门的课文情节课件。
提问: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
围绕线索,本文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明确:
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