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诗情,我们看山去!”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约2650字。 - 《带着诗情,我们看山去!》教学案例 
 2004-03-24
 课题 带着诗情,我们看山去! 教者 张宏强 学校 北宁市高级中学
 教
 学
 目
 标 1.积累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在旅游中品味厚重的历史文化精髓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文历史景观的美好情操。
 “游山归来”课的思路陈述
 过程一:
 导入教学:
 引用诗人吴国瑞的两句诗“莫谓吾乡无胜境,名山自古镇幽州”导入对医巫闾山悠久历史和优美诗篇的介绍:
 闾山在历史上被列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全辽志》说:“辽境内,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份灵气,它不仅让屈原为之魂牵梦绕,留下了“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医巫闾)”的美丽诗篇,而且从东北起家的满清王朝,对闾山更是尊崇倍至。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代皇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狩猎,留下御文五十余首。其中,乾隆皇帝就来过三次。钟爱闾山的骚人墨客更是给医巫闾山留下了众多诗篇……
 既然闾山的历史那么厚重,既然我们有那么丰富的美丽诗篇,我们有何理由不走入绚丽的闾山文化呢?
 本教学过程意在为教学创设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同学对自然景色的人文认识。生发出对医巫闾山的亲近感情。
 媒体效果:
 背景:闾山内门,上有乾隆御笔。
 字幕:“闾山在历史上……众多诗篇”由底部移入。
 过程二:
 重点内容之一——从闾山松奇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欣赏自然的奇特景物中感受蕴寓其中的诗化的美。
 欣赏篇目:
 奇松
 青葱磊落映寒晖,寂寂空山护翠微。
 节挺岂缘帝子化,心空宁受大夫讥。
 云松
 乾隆
 镇庙门西似盖松,半存枯干半茏葱。
 凝神如见抱朴子,图貌惭非陈所翁。
 鉴赏要点:
 1.诗意:青绿的颜色,壮丽的姿态,与冷落日光相映照,寂静无声,在空山里保护着翠微山头。松干挺直,这难道真像古人所说上帝的儿子变成了吗?松树本来没有什么欲望,更不能接受别人的讥讽。
 镇庙像伞盖一样的松树,一半剩干枝了,一半还青翠茂盛。聚精会神地看着,想着,好像看见了一位抱朴含真的神仙,打算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