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背景,品韵味,创新作
——初中古诗“三板块”教学尝试
湖南省湘潭县二职 谭雪
古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以其特有的壮丽、豪放、深沉、典雅、含蓄而魅力四射。学好古诗对中学生掌握古代文化、提高理解能力、拓展写作思维乃至增强素质、修养都大有裨益。初中古诗之教学,因其语言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区别,短小精悍,尺寸之篇幅,浓缩万千之内涵;跳跃式之结构,蕴藏无穷之 思绪,学生理解起来总有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不能透彻全面把握之感。为此,笔者多年来一直尝试着将古诗教学划分为析背景、品韵味、创新作三大板块教学方式,实践表明,学生对古诗的掌握速度快、质量高、运用成熟。
一、析背景
作为文学体裁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诗歌的创作都密切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所处的政治、文化、自然、人文、时代等情况。因此,要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古诗歌,分析、了解古诗歌的背景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分析背景资料的工作一般是由教师主导进行。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至少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介绍、分析背景一般不应超过4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古诗以及诗人的有关背景资料搜集齐全、详实。尤其是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中没有详列的有关背景资料,要翻阅其它资料以补充完整。
介绍分析背景时,教师应尽量讲述得具体、生动,关键的词句应做好板书,以便学生对随后的古诗学习加强记忆,加深理解。介绍、分析完背景后,教师可根据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主旨,或诗中传颂最广的名句,或诗眼等,设计一个暂不需要学生回答的提问,以提高学生随后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如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在介绍分析完该诗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有关遭遇后,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提问引入下一板块的教学:“诗人在年事已高、连遭打击之后,是意志消沉了,还是斗志未减呢?”
二、品韵味
“诗”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与“歌”结为一对永难分离的孪生姐妹,所谓诗歌即歌诗,诗是与音乐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学艺术。因此,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可着意引导学生去品味古诗的音乐美,即古诗的语言和结构相生相成的韵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
朗读时教师可先范读,并告诉学生先要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然后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诗歌特有的旋律美。做到这些,诗的韵味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古诗的节奏不外乎这几种:四言诗二顿(二二)、五言诗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当然有时只读出每句诗中最明显的停顿,每句都读作二顿,即四言诗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由于古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只要读准了字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