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如何体现——两份《荷花淀》课堂实录之比较
- 资源简介:
约4790字。
“语文味”如何体现——两份《荷花淀》课堂实录之比较
(方西河,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教师、中国儿童报社学生记者站站长、岳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教育》《小学教学》《中国儿童报》《湖南日报》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新闻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头版头条14篇。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2010年8月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洪镇涛先生主张“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变讲堂为学堂”。程少堂先生直接提出“语文味”,虽然两位先生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对扭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语文课的“不正之风”的态度上是一致的。我想完全可以用“殊途同归”来概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从《荷花淀》的课堂实录中,寻找他们之间的相通点。也可以从他们的不同的,得出一些启示来。
一、景物描写
1、洪镇涛先生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从“月亮升起来”到“荷叶荷花香”,一齐读这部分,“月亮升起来了……”齐读。
(生齐读开头部分)
师:……我们再看“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这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谁能帮我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样写就如水生嫂在仙境当中,将令人陶醉的美好清新的景物与勤劳纯朴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用景物描写突出了水生嫂的勤劳纯朴。
师:哟,你说了这么一长串,你先准备了的,还是临时想的?不错不错,讲得很好!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是把劳动场面诗化了,“好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正如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就像仙境一般。把劳动写得多么美呀,把劳动写得多么有诗意呀!刚才她说,这样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美,哎呀,说很挺好,挺好!
2、程少堂先生教学实录:
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地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
生: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