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对策
- 资源简介:
约5350个字。
初中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对策
北仑区江南中学谢辉根
【摘要】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无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妥、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1】。无效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学的盲目性、无序性、专制性、生疏性和粗陋性等特点【2】。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老师所注意。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堂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冷落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现在的许多老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组织小组讨论。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