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
- 资源简介:
约6160个字。
有效课堂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
一.备课
1.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书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2.备课的种类: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3.常年备课主要是指教师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艺术的修养,教学对象的考察与研究。常年备课要求努力做到“三常”:常备常钻研,常备常修改、常备常补充,忌一劳永逸和死抄书本。
4.学期备课一般由教研室(组)商定。
主要内容有:
⑴确定全学期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⑵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⑶安排好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及授课的基本方式方法。
⑷对教具和各种物质条件做好准备。
完成学期备课任务的主要途径通读教材。通读教材的主要要求是:
⑴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⑵掌握各个部分教材内容的基本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⑶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
⑷掌握教材的难点及主要疑点,考虑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应当事先做好的准备。
5.备课的基本步骤:
⑴确定教学目标⑵加工教学内容⑶设计教学进程⑷选择教学方法⑸选择和编制适当的,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⑹撰写教案。
6.传统备课存在的误区:⑴误区一:“一言堂”式的备课⑵误区二:“现代化”的备课⑶误区三:“拿来主义”的备课⑷误区四:“古为今用”的备课⑸误区五:“华而不实”的备课。
7.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把握好五个环节⑴在“备教材”上下功夫⑵在“备学生”上做足文章⑶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点⑷在“备练习”上精心设计,有的放矢⑸在“备作业”上精心挑选,适量适度。(二)坚持做到十个结合。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备课与备人相结合;备目标与备方法相结合;备教材与备课标相结合;重点和一般相结合;“教材”与“教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全局与章节相结合;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8.教学目标的分类:(一)认知领域,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