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6040个字。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在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生1: 出现在书信里。
生2: 出现在诗朗诵里。
生3: 出现在歌词里,李春波不是有一首歌的开头就是———“亲爱的爸爸妈妈”( 生唱。众生笑并鼓掌。)
师: 好,非常好。我们同学都很聪明。的确,这样亲切的称呼本来应该和温暖的家书、美好的诗歌、父母的呵护等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大家想过吗?这稚嫩的呼唤也可能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呼喊,这美好的称呼构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行文字。( 随着师沉重的话语, 教室里开始肃穆起来, 空气也仿佛凝重了许多。师故意停顿了片刻。)
师: 我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很难想象出我所说的这种情形的。不过这不是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而是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一幕。有一位善良的华裔女作家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家的文字,去重温这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吧。
(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读课文先要读提示,看看编者的编辑意图是什么,看看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先请一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一生朗读。)
师: 有了这些提示,一会儿朗读课文时应该注意把握作家的情感,把握文章的语音语调。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家的心声来。我们请五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分别来读引文和课文的四个部分。谁对自己有信心?请举手。( 五名学生依次读完全文。)
师: 感谢这些同学的精彩表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各位发表高见。( 生分组热烈讨论。)
生1: 课文分了一、二、三、四,四个部分。一般的课文没有。
生2: 课文里有引用诗句的地方,结尾还引用了孩子们写的那些话。而且字体与其他文字不同。
生3: 课文前面有一段名人名言。
师: 同学们发现得很好。其实,课文前面引用的作家萨特的话是正文之前的引文,它的作用是引出和介绍全文,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研读整篇课文吧。
师: 请男同学齐读这段引文,请女同学思考:如果只允许你从这段话里选择一个最重要的词语,你会选择哪个词?( 男生齐读。)
女生1: 我选择“痛苦”。
女生2: 我选择“沉重”。
女生3: 我选择“美丽”。
女生4: 我选择“英勇”。
女生5: 我选择“残酷”。
师: 我看这些词语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谁看出来了?
生: 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家萨特是因为南斯拉夫人民“残酷”而“痛苦”的经历才留下了“沉重的记忆”,又因为“整个民族的英勇”而变成了“美丽的记忆”。所以留下了既“沉重”又“美丽”的印象。
师: 刚才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现在的回答则更精彩。这样看来,我们就理解了什么叫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了。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对课文正文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正文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