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350个字。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识记并理解本课重点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日出的特点。
2.理解作者写泰山日出的用意。
3.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完成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日出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口头提问,以语文课本为主,可适当补充作者情况。
2.生字词用课堂笔记当场默写并小组内批改,订正。
三、理清思路,走近作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
说一说:有人认为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这篇写日出的文章,写于1923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本文也是作者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光从自然景色的美好是不能充分解释的,文中的许多描写都含有象征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或者,以“泰山日出”象征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作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想一想: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光明”一词?(结合文章背景,参照课后习题思考)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泰戈尔,还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
四、再读课文,欣赏“日出”
1.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并齐读。
2.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