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0600字。
重庆市高2005届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一)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Ⅰ卷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表达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shuì) 庇(pì)护 濒(bīn)危动物 针贬(biān)时弊
B通缉(jī) 觊(jì)觎 轻歌曼(màn)舞 连篇累牍(dú)
C蹊(qī)跷 毕竟(jìng) 动则(zé)得咎 枉费(fèi)心机
D笑靥(yè) 谒(yè)见 摇拽(yè)多姿 艺苑奇葩(pā)
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新任厂长年富力强,群众 厚望,希望他能尽快扭转工厂的亏损局面。
②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 ,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只有书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巳飘逝的信号 给你。
A.寄予 琢磨 传递 B.寄予 捉摸 传播
C.寄于 捉摸 传递 D.寄于 琢磨 传播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历代皇帝之所以如此垂青关羽,给他追加一个个尊贵美好的谥号,无非是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够见贤思齐,也像关羽效忠蜀汉一样效忠自己。
B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C有问题多向他人虚心请教,个人就会有进步,就会获得提高,其原因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D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
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B在奥运会击剑赛场,运动员激烈对抗的身影,被相机的慢速摄影技术拍摄了下来。
C据<<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居民百分之四十三的储蓄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个比例
已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房的储蓄比例。
D要想解决学术风气不正的问题,只有一方面呼吁人们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另一方
面对被侵权的作者,及时在刊物上予以揭发。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说是因为“竹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
(《三喜堂·竹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B善良的草喂养了你,也教诲了你:羊,是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里仅存的善意,就如草
是荒凉戈壁的温情一样。
C麦收以后,别的地方都播种完了,就剩下这块地。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村民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是一个神性至尊的时代。原始宗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权威下剥离出来,人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人对神的祭祀活动,不仅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也表明人们希望借助各种神灵的力量来消除种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殷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中,记叙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狭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丝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高无上的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信息,这一信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节选自《新华文摘》)
6.下列关于“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系统产生的背景是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某些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产生
了畏惧崇拜心理。
B.这个系统中神处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地位,人的一切活动必须听命于神的安排。
C.这个系统与殷人建立的“神学政治系统”是同一概念。
D.在这个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但也可以听到一些微弱的反抗神灵的声音。
7.对下民反诘“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一行为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殷人对“以神为本”的神人关系系统的直接否定。
B.这是殷人对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的反抗。
C.这表明人们对卜筮表示怀疑,卜筮仅是他们希望建立“以人为本”的神人关系系统的一个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