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14届高三调研“社会实践”作文评分细则及例文
- 资源简介:
约7640字。
广州市2014届高三调研“社会实践”作文评分细则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
有学生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有学生说,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才能尽早融入社会。
有学生说,我的精力有限,学习时间很紧张,对我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我才参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的核心范围是“学生与社会实践”。材料共四句话,分四个小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句话为第一部分,是材料的总领,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场景: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由此可引申出: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合理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实践形式等。
接着的三句话,表明了不同的学生对社会实践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第一种,学生不应参加社会实践。理由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能分心、精力有限(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全身心地把学习搞好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基于学生身份特点对社会实践提出的否定态度,学生就是学生,学习是主线,要集中精力。
第二种,学生应该参加社会实践。理由是实践能让学生了解社会,更好地与社会融合;学生也是有社会属性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这是一种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对社会实践提出肯定的态度,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参加社会实践是必要的,虽然能力有限,但也要尽快了解社会,以利于日后融入社会。此外,本句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引用其他非学生身份的人参加社会实践的例子,谈论社会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种,学生应该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理由是,每个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社会实践要对自己有帮助才应该参加。对比前两种看法,这种看法对“是否参加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即,有帮助于自己的社会实践,就可以参加;反之,不参加。这是一种基于“有用”为判断前提的对社会实践的态度,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有用与无用”。
【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一、对材料的核心范围“社会实践”的解读
狭义上的“社会实践”,包括两种含义:
(1)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2)指学生走出教室,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参与并经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围绕一定的研究主题,开展参观、考察、实验、调查、制作、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广义上的“社会实践”,指人类所有非与生俱来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