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4字。
9.老王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善良。
2、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体悟平凡人的善良学会用平等的心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够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怎样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教学准备】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读一读”,“写一写”勾画应该积累的字词,课上交流总结。
2.教师制作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1. 提示法
提示作者的与普通人交往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思想。
2. 谈话法
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交流想法和生活体验。
教学思路
先理清作者与老王是怎样互相关心和帮助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通过对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的重点分析,体会作者与老王的善良和两者的相互关爱。理解作者作为一个作家为何能如此关爱一个普通劳动者,你在现实生活中又没有发现普通劳动者身上的优秀品质?怎样才能使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和一些普通劳动者接触,当我们的生活遇到麻烦需要帮助时,我们常常得到他们的帮助,谁能讲述一个和普通劳动者交往获得到他们帮助的故事?
学生可能会讲到自行车坏了,修车师傅的帮助。夏天家里的纯净水喝完了,送水的师傅顶着骄阳送来清凉的纯净水,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送牛奶的师傅就把一瓶瓶牛奶放在了牛奶箱里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作家杨绛和三轮车师傅老王交往的课文。
二、交流应积累的字词,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三、作者介绍 。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四、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件作者对老王关心的事,有写了哪几件老王关心作者的事?
2.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
要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