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38字。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两位外国诗人及其诗作。
2、,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体味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教学难点:
1、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品味。
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准备课文录音,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痛苦、挫折、失败常常与我们如影随形,在这种种的不如意面前是从此沉沦,还是笑对挫折,执着追求呢?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亚历山大 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了我们响亮的回答!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一、 作者简介:
指导学生交流自己整理的资料
参考: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 内容感知,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
3、思考以下问题,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①第一首诗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怎样理解?
②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③第二首诗中的“路”你怎样理解?
④你认为第二首诗告诉了你什么?
参考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
参考二: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但不悲伤,执着地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三:“路”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指人生之路。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参考四: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往往只能选择一条,当你踏上这条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这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其实,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又要慎重对待。